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講過,疫情促使或“逼迫”連鎖企業們做出了很多轉變和甚至是翻天覆地的180度拐彎的巨大轉變,其中一個轉變就是從堅持本業轉化為“+”的思維盛行,比如便利店盛行“便利店+速食、鮮食、咖啡、早餐、服務……”;茶飲店盛行“茶飲+糕點、咖啡、零食……”;甚至,優衣庫開始賣鮮花、郵政開咖啡店、同仁堂開飯店;等等。

然而,別小看這個“+”,它是很有學問的。“+”對了,企業順勢大發展;反之,“+”錯了,企業就可能迅速轉頹。
那么,如何正確實施“+”戰略呢?
首先,在前面“+”還是在后面“+”需要仔細論證。
比如多年之前就盛行“互聯網+”的觀念,無數人不動腦子跟著瞎喊亂叫。而我一直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錯誤導向。現在看來,絕大多數人都意識到了當初所謂的“互聯網+”的觀點和思維的錯誤導向性。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既沒有、也絕對不應該有“互聯網+”,而應該是反過來的順序,即“+互聯網”。原因很簡單,就像我的“大特許”理論模型中所構建的那樣,互聯網只是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等應該采用的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其中一種工具而已,絕非全部。為了與時俱進,企業除了需要“+”互聯網之外,還得在可行性論證以及科學選擇之后,至少“+”四樣內容,即“+”傳統的老模式、“+”現代的新模式以及“+”現代的包括互聯網在內的眾多科技、“+”李維華的中國特許經營思想即新時代的特許經營學科的最新研究系列成果。
比如最近刷屏的一個新聞是中國郵政開設了咖啡店,結果一大堆的磚家冒出來,給中國郵政支招,認為郵政應該在“咖啡+”的原則下拓寬業務。這些支招實在是誤人子弟、害人不淺。作為郵政來講,千萬不要被這種極其錯誤的觀點所誤導,因為你們需要做的不是“咖啡+”,而是“郵政+”,比如“郵政+”咖啡、茶飲、文創品等。否則,偏離主業的責任承擔不起,主業所積累的資源亦會喪失殆盡,其結果就極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
其次,是“+”,還是加減乘除,也需要仔細論證。
比如對于企業的多元化、改革等而言,有時不一定是“+”,而可能是“-”,因為有時候企業為了主業的大發展,需要裁撤掉一些拖后腿的業務,如此的更加聚焦才可能使企業發展更好。盲目的求大求全是很多企業迅速衰敗和滅亡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對于“互聯網+”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有些時候,針對有些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非但不能是“+”互聯網,還得學會分別的,比如“+”“-”“×”“÷”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