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在公用事業引入特許經營方式的重大意義
在我國,特許經營特別是公用事業領域的特許經營一向被視為市場化改革的“最后堡壘”,公用事業所采取的政府直接投資建設、國有企業采用垂直一體化的生產方式進行壟斷經營的慣用模式雖在近年中有所變化,但逆市場經濟規律的運行特征依然明顯。通過引入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方式,將本來由政府執掌的公用事業建設、運營和維護的公共職責,轉移到了非公等多種成分經濟主體之手,這對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一是增加投資總量,緩解供需矛盾。通過特許經營方式無疑能夠擴大民間資本投資規模,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在彌補公共事業發展資金不足缺陷的同時,打破政府壟斷,在公共服務輸出領域引進市場機制,將政府權威與市場功能優勢有機組合,為公共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一條現實路徑。
二是提高資金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公用事業在適應市場競爭壓力過程中,無疑會努力降低產品或服務成本,改善質量,提高效率。
三是符合擴大內需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雙重要求。如果公用事業過度依靠政府直接投資和銀行負債,必將加大金融風險。因此,鼓勵非公經濟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達到擴大內需和降低金融風險的雙重目的。
特許經營在我國的興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作為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制度嘗試,特許經營首先受到了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的青睞,上海南浦大橋、深圳火力發電廠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運營都運用了特許經營的方式。我市在近幾年中加快了公共領域引入非公經濟主體共同運營的步伐,城市環衛、污泥處理等公共領域非公企業運營參與率接近100%。
不容忽視的是,國家層面促進非公企業特許經營的相關規制還不健全,亦缺乏明確的法定職能機構。我市非公企業特許經營實踐中存在著管理不規范、放開范圍過窄、企業投入不多等諸多問題,確保企業間公平競爭、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公共事業及投資者和消費者三方利益共贏的管道尚未貫通。
一是理清公用事業領域,擴大非公企業參與運營的范圍。公共事業涉及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我市應在城市環衛、污泥處理等公共領域引入非公企業運營參與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規范公用事業領域,放開公用事業市場化運營范圍,有計劃、有步驟地退出政府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供水和污水處理、公共交通、園林綠化、文化旅游、救護服務,以及科技孵化器、園區標準廠房建設等領域的直接投資及經營。通過讓度投資權,保留購買公共產品的定價權和行業準入的規制權,發揮政府“四兩撥千斤”的調控作用,在實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管理目標的同時,將政府權威與市場功能優勢有機組合,為非公有制經濟拓展生存空間、增強創新能力、釋放發展活力創造機會。
二是根據城市發展實際,逐步健全政府規制標準。今年在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大背景下,我市民營經濟增長明顯快于國有與外資企業,擁有更多投資經營公共事業的基礎與實力。依據我市非公企業特許經營的發展實際,亟須從資格遴選、特許經營權獲得、經營質量評估、公共產品定價等不同層面,建立健全市場準入規制、特許合同規制、經營質量規制、經營價格規制。進一步放寬影院、公園、教育培訓等市場化運營較為成熟領域的準入門檻,以市場力量實現公共服務與產品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蛻變。進一步明晰義務階段教育、農村醫療衛生、大型福利設施等公有公益的純公共物品提供中的政府責任,保證公共利益得以實現。同時,對于網絡通信、供暖、供氣、交通甚至配送電等自然壟斷屬性易隨技術進步而遞減的公共產品,建議政府順勢而為,發揚首創精神,以推動上述領域價格改革、大力開放為抓手,協調好各方利益,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條件。
三是完善市場化機制,以競爭促進效率的提高。非公企業特許經營公共事業的關鍵,一方面是廢除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各種歧視性政策,使之享有市場準入、稅收政策、市場融資等方面的平等待遇。通過政府規制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執法力度,加快完善市場機制,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使非公企業獲得更多參與競爭并勝出的機會,以行業進入方面的事前競爭,彌補事后競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針對公共事業投資大、回收慢的特點,政府應采取不同行業分類管理的方式,對電力、信息通信等盈利預期較高的行業,放開管制、引入競爭;對污水處理、道路綠化等收益較低的行業,采取延長特許經營時間、建立合理價格補償機制等,吸引和引導龐大的民間資本投入到公共事業領域的建設與運營中來。
四是擴大規制制定的民主化,讓市民參與聽證決策。政府是規制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規制制定過程中如民主監督缺位,盈利動機有可能使政府與各類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質量大打折扣,這有悖于非公企業特許經營的初衷。因此,一要建立市民參與政府規制制定全過程的有效渠道,以公平公正的政府規制消除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和諧因素,理順和消除公共事業領域不同利益方的沖突;二要加強成本監督與管理,特別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交通等領域,必須通過價格聽證等制度使其定價透明、公開,真正使公共事業的發展朝著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水平提高的方向不斷推進。



